柯军玲:“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时间:2025-07-09 来源: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柯军玲
传统运用题海战术布置单一形式作业的方法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与“双减”政策所倡导的减负增效目标背道而驰。如何在减量的基础上达到提质、增效和优态的目标是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关注的话题。对于数学这门具有较强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来说,教师应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灵活、针对性强的作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提升技能。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科特点巧妙设计作业,促进作业的系统化、层次化以及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从而最终实现提质增效、优化教学的整体目标。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观察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作业形式和内容单一、笼统以及作业缺乏探究性等问题,阻碍着作业质量以及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作业形式和内容单一是指教师往往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刻板地布置以巩固知识为主的作业,作业题型往往也是一些计算类的常见题目,导致学生在这种千篇一律、内容单调作业的压制下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和热情,有的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和反感心理。作业内容过于笼统是指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一刀切”式地布置统一的作业,导致能力较强或是较差的学生难以通过作业得到提升,作业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作业缺乏探究性是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充分考虑知识本身是否有深层价值,未能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书本的层面,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巧妙结合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和知识运用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一)围绕目标,避免随意,提高效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作业设计应在明确其基本功能和定位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充分了解作业设计应当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哪些问题,以及让学生在高效完成作业以及逐渐巩固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怎样的能力。传统过于单一、陈旧且偏离实际的作业设计是造成高耗低效的根源所在,因而结合具体教学目标和任务灵活设计多样化的作业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通过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业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提高实效、促进参与的良好教学效果。
例如,以“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在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后不必急着布置习题进行练习,因而围绕新课标要求以及本课目标一步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小数的概念,使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由来和用法有充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设计习题,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加减法的算法,两个数相加或是相减之后小数点的位置等等,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渐激活思维,掌握不同情况下小数相加减的意义和算法。如此,便使课后作业能够以基本目标为基础和准绳进行精心预设,起到了检验、反馈和提升的良好效果。
(二)结合生活,避免抽象,学以致用
数学作为具有较强逻辑性和思辨性的学科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数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且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因而小学数学作业应结合具体、实际生活进行巧妙设计,通过运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和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和归纳知识,在避免作业过于抽象化设计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达到开阔思维、增强理解的作业设计目的。
例如,以“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就可以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后设计实践观察类的作业,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周边生活了解图形的运动是如何呈现在生活中的,即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并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以观察报告的形式写出来。
通过观察学生所写内容不难发现,他们都通过观察描写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比如常见的滑梯运动就是平移,车轮转动、旋转木马等都是旋转运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了解知识的广泛运用,对知识本身也能理解得更加深刻。如此,便在改变传统单一、刻板作业的同时增添了灵活性和趣味性,促进了学以致用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分层设计,避免统一,因材施教
忽视学生差异,设计标准、统一、模板式的作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因而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设计层次化、差异化的作业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应引入分层教学的理念,通过设计有梯度、难易不同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通过合理引导逐渐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质和才能,为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例如,以“生活中的负数”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就可以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设计层次化的作业,比如基础型作业是加深学生对负数这一概念的印象,通过提供一些正数让学生写出相应的负数,或是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负数所表达的概念。提升型作业可以是让学生运用正数和负数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表达生活中的事物,比如楼房的海拔是多少,低于海平面的事物其高度如何表示等等,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正负数的概念对这些内容进行标记。此外还可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程度,设计拓展类的作业,比如让学生思考除了表达海拔和高度之外,负数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运用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灵活选择作业,并保质保量完成。如此,便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实到了作业设计环节,促进了作业设计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学整体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学科融合,避免单一,统一价值
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传统一味以巩固知识为主的作业功能较为单一,学生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基本认知,然而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学习思维难以得到培养。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优化设计,通过迁移运用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巧妙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以及作业设计的作用和价值也能充分体现出来。
例如,以“年、月、日”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对这三个表示时间的概念有充分认识,教师可以引入地理学科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进行铺垫,并顺势介绍一年有多少天,多少个月,大小月是如何区分的,以及平年和闰年有何区别,季节、季度以及农历、公历有何不同等内容,让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和视野出发综合思考这些问题,形成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认知。如此,便在学科融合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双减”这一大背景,从学生的立场和视角出发,探寻优化作业以及凸显作业价值的设计策略,在确保作业精准性、层次性和综合性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的发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以及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驱动器和动力引擎。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该文2024年获得温江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