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愿 张艺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探索——以“中华智慧小故事”阅读教学为例

时间:2025-07-09      来源: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探索

——“中华智慧小故事”阅读教学为例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梁    张艺藐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其中,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在此框架下,利用“中华智慧小故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意义

思辨性阅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信息,还要求其能够对文本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表达学习任务群则旨在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锻炼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各学段的任务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发现,思考事物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探究,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说出理由。

第二学段(3、4年级):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观点和思考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道理记录、整理、交流发现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

第三学段(5、6年级):结合事例,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观点发现语言现象,体会表达效果用思维导图辅助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感受故事中的智慧,学习思维方法。

三、部编版教材梯度分析

揠苗助长出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每个故事都寄寓了深刻的道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也是读者能从文本中获得熏陶和启迪的基本保证。

陶罐与铁罐出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寓言故事”主题,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世界”单元之后,第二次以文体组元,编排了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则寓言故事涵盖古今中外,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也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文体有故事,还有诗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描写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主客间对话的内容,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策略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基于此目标,“三点一式”模型提供了一种全面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框架。

(一)横坐标——课标要求与语文要素

在这一维度上,我们关注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育部的课程标准,以及如何有效地融入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比如《揠苗助长》课标要求: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耐心和毅力,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语文要素:从阅读理解到语言表达,学生学习如何准确理解故事寓意,并以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悟。《陶罐与铁罐》课标要求: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了解到在友谊和人际关系中,相互尊重和平等的价值观。语文要素:学生练习通过比喻和象征等文学手段,解读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题,增强文学鉴赏力。《杨氏之子》课标要求:故事体现了自我提升和不断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要素:关注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累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二)纵坐标——学生发展

这一坐标聚焦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要,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学生通过这些故事的探讨,体验并实践以下领域的成长:

价值观:识别和体现耐心、恒心、尊重、平等等价值

审美与文化:通过故事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理解与鉴赏。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借鉴故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发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交叉点——综合能力的培养

横纵坐标的交汇处是教学的核心,关注通过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素养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我们通过“中华智慧小故事”学习活动,结合具体课文,努力实现的综合目标是:

《揠苗助长》:从急躁到耐心,引导学生思考目标实现的正确方式。

《陶罐与铁罐》:理解弱者的感受,学会在强者和弱者之间建立桥梁,而不是鸿沟。

《杨氏之子》:激励学生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困难,成就自我。

五、一式”中的三维度策略——“讲、议、用”

“三点一式”模型中,“一式”涉及三个教学操作维度,即讲、议、用,这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完整体。

讲:通过讲授,教师向学生、学生向学生清晰地解释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背景、人物、情节等基础元素。

议:在讨论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形式,深入分析和探讨故事中的主题、角色行为以及故事情节的深层含义。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其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

用:应用阶段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进行创作、演绎或其他形式的展示可以是写作、表演、制作项目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通过“三点一式”模型,我们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通过这种结构化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思考、探究和应用中成长,成为综合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人才。

六、培养学生思辨性角色

“中华智慧小故事”为例,我们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更是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成为四种角色:

(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主动者

学生学会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自主地把握故事的主旨和脉络,从而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提取练习:让学生在阅读故事后,挑选出文中的核心词汇或短语,并解释它们为何是关键信息。这有助于学生抓住故事的主旨和脉络。

主旨大意归纳: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故事的主旨,将复杂的情节和信息简化成几句话的总结。这锻炼了学生把握和总结信息的能力。

(二)读懂故事思维方法的探究者

每个小故事都蕴含着深厚的思考方法,我们引导学生揭开思维的面纱,理解故事背后的逻辑和思考模式。

思维导图制作:要求学生创建思维导图,捕捉故事中的关键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理解故事结构和深层次意义。

批判性问题讨论:设计一系列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事背后的哲学思想或社会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的讲座来实施

(三)揭示思维秘密的创新者

在故事阐释中,学生不仅要了解表面的文字意义,更要深入挖掘其中隐含的文化背景和哲理,展现出创新解读的能力。

跨文化比较:让学生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类似故事的变体,分析故事元素是如何被不同文化重新诠释的,以此培养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创意重写:鼓励学生创作他们自己的故事,可以是写一个现代版、科幻版或者将故事设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四)判断质疑批判运用的思辨者

故事的讨论环节,我们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将这种思辨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

辩论会:就故事中的主题或道德观点组织辩论会,学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准备自己的论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考和公共演讲能力。

反思日志:学生在读完故事后写下他们的思考和疑问,例如他们同意或不同意故事中的观点、价值观和行动方式以及为什么通过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批判性分析。

针对新课程标准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中华智慧小故事”的实践探索,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有效提升其思维品质和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其终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该文2024年获得温江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