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华:基于“五环践学”的“杠杆”教学实践

时间:2025-07-09      来源:

基于“五环践学”的“杠杆”教学实践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徐丹华


一、“五环践学”的内涵与模式

2022年版物理新课标提出: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依据核心素养内涵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目标,体现物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五环践学”的提出就是聚焦核心素养,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是将国家课程标准转化为学生的现实素养,教学目标就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其课堂环节分为“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和“评价提升”,五个环节既系统有序,又灵活多样。

“自学质疑”环节,学生通过“独学”,注意力快速聚焦课堂,自学提炼,质疑问难,提升自学能力。跟随问题驱动,学生进入“讨论领悟”,借助“合学”的力量,对疑难问题层层剖析,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领悟问题的本质。在“展示分享”环节,学生通过合作“展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能得到提升。通过“用学”的“检测巩固”,学生的知识积累得以转化并实现知识迁移,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同时得到提升。在最后的“评价提升”环节,通过拓展深化,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实现“评学”的目的。

二、基于“五环践学”的“杠杆”教学实践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其他“杠杆类”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包括杠杆的概念和杠杆的五要素。尽管本节教材的内容比较系统有条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力臂”概念由于建构不清晰,导致学生知道有力臂这个概念,但根本不清楚其真正的意义及作用。而且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猜想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有一定思维的强制性,也使学生的猜想流于形式。针对以上问题,对杠杆的教学设计思考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中的“跨学科实践”侧重体现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联系。基于此,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自制杠杆类教具的课外实践。学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对于杠杆的构造以及工作过程的特点基本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周末又组织学生参观四川科技馆,在科技馆认识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和轮轴等,使学生对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和机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

课堂引入环节,笔者利用一根胡萝卜引发认知冲突。先将一根胡萝卜悬吊起来,保持静止。让学生猜想哪头重哪头轻,学生基本上认为一样重。接着将胡萝卜从悬吊处切开,放在已经调平的天平上比较,发现粗的那头更重。这一真实情境的创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

(二)自学提炼,质疑问难

胡萝卜《孰轻孰重》问题的抛出,已经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引导他们马上自主预习《杠杆》,从课本中找答案,并完成如下基础知识点的填写。

▲杠杆

1)定义:      能够                物体

2)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         ,通常用字母        ”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叫作       ,通常用字母        ”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作      ,通常用字母        ”表示

动力臂:从                 的距离,通常用字母        ”表示

阻力臂:从                 的距离,通常用字母        ”表示

通过自学质疑,学生能够快速聚焦课堂,收获基础知识,并能瞄准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讨论领悟,展示分享

新课标目标要求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讨论领悟环节,学生通过交流沟通、参与辩论、发散聚合,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培养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展示分享环节,学生们通过展示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并根据相关信息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意识。

(四)检测巩固,积累创新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提出:课程结构要以主题为线索。主体间要相互关联,各有侧重,同时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检测巩固环节,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思维风暴,达到检测巩固的目的,同时提升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提升,质疑创新

由于课堂效果显示,同学们都对胡萝卜的问题很感兴趣,所以笔者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当解决了动力和动力臂以及阻力和阻力臂的定量关系时,胡萝卜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引导学生课下继续自主学习第二课时的内容。倡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现象,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催生出不同的教学设计。传统教学注重向学生传授概念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概念,而“探究教学”则追求如何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如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概念,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初步形成物质观念。基于此,“五环践学”的课堂模式将教师有智慧地教与学生有目的地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在互动渐进的过程中铺展开来。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该文2024年获得温江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