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

时间:2024-08-09      来源:

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一、现实问题

学校作为立育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如何让学生浸润在校园文化之中,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并能够很好地转化为前行的学习动力是学校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而在现实中,学校一般采取让学生背诵学校办学精神、办学追求、学风之类,其实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文化内涵理解效果可想而知,成效显然也是少之又少。学校除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外,往往都有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可能多达几十种的校本课程,然而在基于校园文化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几乎很少,本研究致力于将课程开发与校园文化有效结合,解决文化和课程二张皮的问题,尝试从根本上解决了技术和文化的不兼容性,让校本课程有了魂,有了精、气、神、韵,让课程具有了活力、生命力、成长力,让校园文化在课程中自然呈现、自然生长、有了样、有了型。

二、实施途径

(一)理清概念

优秀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特色,对于提升教师水平,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师生凝聚力,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规定课程、地方选修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这个概念,从各种资料中可以有二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研究过程

3D打印创意设计》课程是一门基于3D设计应用软件及技术操作的课程,基于校园文化(建筑物、文字 、植物……)也就是将大胆想法通过软件转换为立体图形并能够实物展示的课程。它与传统校本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3D打印的实物可以是校园文化中的任何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建筑物、文字、植物、动物……,而呈现的实物会让校园文化更具活力、生命力、创新力。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结合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及3D打印软件的各种工具,采用“工具-实物-教学设计”的课程建构模式,实现基于校园文化的项目式课例设计。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则采用“看图片-临实物-细分解-学案例-乐展示-即评价”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领悟文化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浸润文化内容,逐步形成寻文化-学技术-自探究-共分享-创文化的自主学习途径。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主要以文献研究法、情景模拟法、行动研究法等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设计中以校园文化为出发点,在不断地探寻中实现文化与技术的有效结合。

(四)课例分享——《3D打印创意设计》之“智慧之门”

“智慧之门”为例。“智慧之门”七道门、七个问号、七米高、象征师生以每日七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向自我认知,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向价值定位,我能为祖国奉献什么?指向国家认同,我如何与周围人相处?指向正确交往,我的人生该如何行走?指向奋斗自觉,我如何与大自然相处?指向生态环保)来开启智慧之门,永远向着太阳生长。

“智慧之门”是《3D打印创意设计》课程中一个项目式活动,教师在前期的“工具-实物-教学设计”课例建构中,已提前分析会用到的软件工具,针对这一项目背景下设计对应的针对工具使用方法与技巧活动案例设计。学生在看图片-临实物-细分解-学案例-乐展示-即评价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分解,根据自己判断有选择性地学习对应知识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力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创新性。

三、实践效果

(一)形成了基于校园文化背景下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模式

1.课程建构模式(教师)

工具(分析软件工具使用技巧与方法)——实物(发掘校园文化中能与工具功能对应的实物:建筑物、文字、植物……)——课例设计(结合学生年段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层次工具对应的活动自主学习案例,以便实现在操作中既掌握了技术也浸润文化)。

2.课程学习模式(学生)

看图片(设置情景,为学生提供校园文化图片,激发兴趣,借助网络、视频等资料全面了解文化内涵)——临实物(组织学生亲临实物地点,近距离感知、观察)——细分解(根据所见所获,讨论分析制作实物需要用到的工具)——学案例(根据分解使用的工具,自学案例设计,学生根据各自选择完成不同的先后设计)——乐展示(乐于分享交流作品,学生间相互帮助,提出修改意见)——即评价(根据展示情况,利用问卷星+班级优化大师对自己和同学完成情况给予肯定,优秀作品打印上展示墙)。

(二)建立了3D打印文化展示墙

3D打印文化展示墙作为课程学习的载体之一,既实现了课程的有效展示,也让文化墙展示了校园文化,这种创新、思索、不断成长的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实现了文化、课程、活动、技术等的全方面融合发展,实现校园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培养学科育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

(三)建立作品源文件库

在课程的开展中,师生的创意作品设计源文件根据项目建立在线源文件库,学习者可以参考,也可以不断完善创新文件,让资源库有了活力,充满生命力。

(四)初步建立课程课例文档

根据不同项目建立课例文档,实现学习资料共享机制,让学习内容有更多的交流方式,也可以在实施程中根据不同对象实现修改创新。

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校园文化背景下的《3D打印创意设计》为例,研究了校园文化与课程开发的有效融合策略,探寻出实施的基本模式,初步开发了课程雏形,形成了研究经验,将校园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开发了寻文化——学技术——自探究——共分享——创文化的学习路径,推进了技术——文化——课程的有效融合,探究出基于校园文化背景下课程开发的课程建构模式(教师)、课程学习模式(学生),3D创意打印作品让校园文化更具活力、生命力、成长力。项目式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前对于基于校园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开发还处于实践应用阶段,后期还需要进一步细化项目发掘、课例活动设计等有效性评测工具的开发,继续完善各环节。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该文2023年在四川省信息技术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