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能:核心素养下中小学德育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4-08-12 来源:
核心素养下中小学德育的改革与创新
眉山冠城实验学校 蒋文能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中也会引发一些社会性问题,因此,公民的道德素质就显得尤为关键。核心素养背景下,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实现五育并举,以德育为首,加强德育教育,注重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全面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三观,以此来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中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激发中小学生对于国家大事与社会热点的充分关注,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其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使其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科学的道德观,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妥善地处理在现实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通过德育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更加遵纪守法、尊师重道、友善待人、诚实守信,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可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有利于优化中小学教育体系
在中小学阶段,通过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学校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教师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会实现五育并举,以德育为首,实现德育与美育、智育、体育、劳育等教育的有机融合,不断地优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更多地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得中小学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完善,更好地发挥中小学教育的价值。
二、核心素养下中小学德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重视德育工作,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基础。只有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才可以有效地推动民族的复兴,促进国家发展。因此,学校要基于长远角度看待德育,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帮助教师树立较强的育人责任意识。教师要坚持以德育人,充分重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此外,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积极地组织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地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帮助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使其可以具备更强的德育工作能力,提升德育的工作水平。
(二)创造德育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核心素养背景下,为了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学习知识,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认真地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情境。比如,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水龙头在不断滴水,旁边有几位小朋友在嬉笑打闹的图片;或是播放公交车到站,人们前拥后挤地上下车,引发矛盾与冲突的视频;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在旅游区,游客四处乱扔垃圾的图片等。然后,教师让学生对视频与图片进行观察,找出其中不道德或不合理的行为,再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理解谈谈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归纳。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要节约用水,及时地关闭水龙头,防止水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在坐车时要排队,井然有序地上车;不乱丢垃圾,充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等。通过这种生动形象情境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可以树立更强的环保意识与节约意识,有效地规范其日常行为,增强其道德意识。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环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了可以推动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教师要充分重视对校园文化的构建,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的正向引导。首先,教师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优化,融入德育元素。例如,可以在学校的墙壁上设置以“爱国”“孝顺”“友善”等为主题的图画,使得学生受到正向引导。另外,教师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图画,参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更好地内化思想意识。而且使得学生可以充分重视对于校园环境的保护,优化校园文化。此外,学校要利用走廊的电子屏幕播放与德育密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得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四)拓展德育教育渠道,建立德育教育合力
核心素养背景下,在中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另外,社会和家庭也要承担相应义务。因此,需要拓展德育教育的渠道,实现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密切合作,建立教育合力。在实践中,学校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组织作用,不断地优化德育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学校要积极地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此外,社会要充分重视对于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开放德育教育场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且,需要加强榜样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使得学生受到良好地熏陶与教育。除此以外,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家风,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优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个人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的有机配合,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价值,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五)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德育知识,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与实践能力的增强。教师要组织开展多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主题类与课程类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得学生可以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要积极地渗透德育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与优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教育,使其树立较强的德育教育意识,提高其德育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中小学要不断地优化与创新校园文化,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而且要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全面地提升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眉山冠城实验学校校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