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尚根:“五环践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8-09      来源:

“五环践学”模式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付尚根


一、创建初中体育“五环践学”模式背景

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全国上下掀起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为贯彻实施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精神,我校在何少衡校长团队带领下,强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以学论教”“学为中心”“独学合学”等五环践学模式与建设优化学习型小组。8月份组织全校教师专项培训与研讨20余天,提出“崇尚才能、张扬个性、增强自信、追求成功”等教学观,9月初使用“五环践学”模式进行方案设计和课堂实施,着力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核心素养,打造“小学领跑”“初中领跑”“高中领航”的高品质学校,致力于学校第二个20年的二次腾飞。

五环践学模式包括“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评价提升”等环节赋予每个环节特定内涵,以学习小组为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用课堂知识,促进技能过手。

体育健康课程有自己的学科特点。2022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等内涵。学生每掌握一门运动技能,不仅需要“教会”(学会),而且需要“勤练”“常赛”,在长期反复的运动负荷积累中,强化肌肉记忆,提升身体体能,完成动作技术分化,形成动力定型,逐步趋向技术运用自动化,养成技术素养成为终身体育运动者。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通过学习、参与、观摩、沟通、评价等行为,塑造良好的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养成体育核心素养。

鉴于学科特点的差异性,体育学科需要建构自己的五环践学模式。

初中体育组全员全程参与了学校8月份专项培训活动,在8月27日、28日分学科研讨中,讨论并初步建立了初中体育五环践学模式。

二、初中体育“五环践学模式与内涵

我们以学校五环践学和温江区中小学体育学历案模为蓝本,建了初中体育五环践学模式。

初中体育五环践学分别为:热身激趣、尝试感悟、学习提高、实践(比赛)运用、恢复评价。

我们对体育五环践学内涵理解如下

热身激趣环节。主要任务:通过一般准备活动(如慢跑、拉伸等)达到预热身心、营造氛围等目的,通过专项准备活动(与本课技能关联的基础徒手步法、身法技术模仿练习),达到激发运动兴趣、了解技能基础、为突破重难点作好铺垫之目的。

尝试感悟环节。主要任务:倾听思考教师问题,小组学习技术资料、图片,初步了解技术环节与技术要点,尝试练习模仿,收集疑问困惑。接下来学生集合,通过提出问题和举手答问观察师讲解示范理答等途径达成释疑目的,正确认识说出本课技能的技术环节、要点学练价值等要素

学习提高环节。主要任务:通过统一学练与分组学练,展示与纠错,检查过关等形式,在反复练习中逐步实现运动技术的分化改进、巩固提高、熟练运用。难度较大的技能,需要多个课时的重复练习与相应的体能跟进,才能真正完成本环节任务,达成技能过手。

实践(比赛)运用环节。主要任务:学生通过参与本课单项技能、组合技能、综合比赛等课堂活动,在实战中激发运动兴趣,拓展运用技术,逐步达成技能运用的自动化,提高技战术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安全与规则意识,增进人际交往、拼搏精神等等。

恢复评价环节。主要任务:完成身体素质课课练增强体能,完成拉伸练习放松身心、消除运动疲劳,学生自评、互评归纳本课技能要点。教师激励性评价本课表现亮点,布置课后锻炼作业,归还器材,提醒学生带走课堂上脱下的衣服等物品,及时擦汗洗手。

三、初中体育五环践学的实践运用效果

初中体育组建构体育五环践学和明确各环任务后,9月初开学投入使用,要求人人使用体育五环践学模板编写方案,组织课堂学练,使用过程中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便于整改。

历经三个月的方案设计与教学实施,我们初步取得以下效果:

(一)全组老师全员按初中体育五环践学模板编写电子教案,这是初中体育组20年来之首创(之前全为纸质手写教案);

(二)初中三个年级体育老师参加骨干教师示范课、赛课、转转课、常规课、随机督导课,全部采用五环践学”模式教学;

(三)体育学习型小组基本建成,使用频率较高。室外体育学习小组基本上以排为单位分组,每组10人左右。若学练课堂技能需要,可再进一步分成5人左右的学习型小组。

(四)通过实施初中体育五环践学模式和建设学习型小组这个过程经历,老师们强化了“学生立场”“学为中心”“以学论教”等意识,明晰了解析教材、分析学情、设计方案与组织活动思路,增强科研能力。学生的学练兴趣和技能过手情况有所提高。

下为初中体育五环践学”模式部分公开课、常规课方案设计与评课议课简讯。

四、实施初中体育五环践学模式的一些困惑

(一)初中体育五环践学”模式或对各环内涵的理解还需进一步优化。目前的体育五环践学”模式,比较适合单一技能教学(如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的单一技能学练),能够比较清晰地呈现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逐步掌握技能的过程,有较强的可观测性和实操性。但对于设计复合型技能教学或体能训练有点难度(如两类体考项目的综合改进及多项体能的组合练习),哪个项目属于学习提高?哪个项目属于比赛(实践)运用?如果把两个甚至更多项目均用两种形式呈现,显然课堂40分钟时间是不够的,如果只设计一个项目,显然又不符合体考训练实情。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整改与优化。

(二)学习型小组虽然建成并频繁使用,也取得一些成绩,但离我们的预期还有距离,比如如何更深层次激发学生学练兴趣的问题。长期以来,全国体育课都流行着“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学生为什么喜欢体育?大概与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想练什么就练什么、能够充分放飞自我有关,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体育课?大概与体育课堂条条框框较多,无论学生喜不喜欢的项目都要学,以及教师课堂上潜意识地照顾中等学生较多,对优生、后进生照顾不够,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实有关。如何优化目前的学习型小组,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整改与优化。

(三)建设学习型小组、实施体育五环践学,促进学生自觉学练,需要足够数量的场地、器材做支撑,特别是新体考场地器材。成都市实施新体考后,学校相应配置了一批场地器材,但还不够,特别是三大球场地器材与高低单杠器材,各年级教学班相互争场地器材的情况时常出现。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